燕王哙这个人从行为上看和古书上描写的圣王做派没什么分别,但历史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原因就是这个人不知道一国之君的责任。燕王哙和子之的组合有点像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的组合(君从己欲,臣代君国),同齐桓公一心享乐不同,燕王哙一门心思学习古书上的圣王,模仿他们的行为,期望自己百年以后也能进身圣王之列。而子之的野心比管仲大,苏代和潘寿(鹿毛寿)的游说加大了燕王哙成为圣王的决心,这个决心带来的后果就是燕国储君的权势被大大削弱。燕王哙接受潘寿的建议让国于子之时非常关心舆论的走向,在感到自己的行为连个浪花都没激起时燕王哙问潘寿是怎么回事,结果燕王哙在这次问答后的举动点燃了子之之乱的导火索(太子平:你不传我也就罢了,居然还剥夺我自己争取的机会!子之和你什么关系?)。
周赧王元年,由燕王哙引发的权利之争最终导致太子平与子之的火并。内乱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失败的太子平集团首脑被一网打尽,获胜的子之被随后强行介入的齐军剁成肉酱,一心想做圣王的燕王哙也因这次内乱丢掉了性命。齐军进展之速一方面是由于齐军战力较燕军占优,另一方面也和太子平与齐国的关系,子之在燕国的根基有关(子之毕竟是从燕王手里接过的权力,这其中一部分权力就是通过削弱太子平的权势获得的,这些权力对子之来说属于不稳固的部分)。齐宣王暗地里支持太子平的行为造成太子平集团将齐国视为盟友。太子平失败后,那些尚未被子之清除的太子平余党转而引领齐军攻燕(至少在一开始齐国在名义上还是帮助燕国平乱,当齐宣王决定乘机吞并燕国后,这些“可爱”的家伙也就完成了他们“引狼入室”的“历史使命”),而孟老夫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民”应该就是指这帮家伙。
齐国虽然在燕国的战役大胜,但其在燕地的根基不稳。随着太子平余党被清除,齐国在燕地彻底失去支持者。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齐军的进展过于顺利,齐周边势力开始感到不安。对齐并燕一事最先做出反应的是赵国,当时赵国的形势十分糟糕,在西边同秦国的战争完全处于下风,此时背后少了一个燕国而多了一个吞并燕国的齐国(同齐国相比,打不过赵国的燕国是一个不错的邻居),对赵国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赵国中间横着个中山,如果手握“二万”的齐国有了从燕地攻代的能力,那时的赵国恐怕就只能用左支右绌来形容了),于是赵国选择介入燕国的问题。与此同时楚、魏二国也和赵国有着同样的顾虑(齐军的表现太神奇了,谁都害怕成为下一个被秒杀的对象),赵武灵王正是利用这种情况以赵齐易土成功的加深了魏、楚对齐国的猜忌,待时机成熟便使赵庄促成三国的合纵,共同对齐国施压(楚国在合纵前为确保存燕时对齐国的优势,甚至以六城为代价争取魏国伐齐)。齐国对三国合纵的应对之策是在防卫三国武力进犯的基础上,利用游说之士攻击发起合纵的赵庄,期望以赵庄在赵国的失势瓦解合纵。就在赵武灵王开始轻视赵庄的作用时,齐明对赵武灵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揭穿了齐国的意图。于是赵武灵王继续重用赵庄维持合纵,使齐国在离间失败且无力同时对抗三国进攻的情况下选择从燕国撤军。就在齐国撤军的同时,赵武灵王利用自己与韩国的联姻关系得到了一名在韩为质的燕国公子,派遣乐池率兵护送其返燕即位,争取让赵国在三国存燕后的利益瓜分中取得先机,这个被乐池护送回国的质子就是后来的燕昭王(楚国在这次纷争中有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至此齐、赵燕地之争以赵国扶立的公子职即位告终。
——后文——
在齐、赵燕地之争中大放光芒的两个人匡章与赵庄在今后的三年里过的十分憋屈,匡章在濮上之战中战败逃归,赵庄在同秦军的作战中战败被俘。比较有趣的是让二人憋屈的事件里都能找到一个人的名字———樗里疾(《樗里子甘茂列传》里作庄豹与《世家》、《年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