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由于我的才疏学浅,翻遍了手中史料,都没能找到有关将军的童年经历、父母何人,只有太史公的一句: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凭借着这样简洁、厚重的十个字,将后世的我们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画面中……
代地,雁门。
关外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无限苍凉。没有邯郸那样喧闹的街市、繁华的手工业,边塞有的只是牛羊畜牧、凛冽的北风和前方环伺的匈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这样的族群,无疑是一根深入到脏腑的刺,能时刻刺得你流血不止。
当年意气风发的赵武灵王,变胡服、习骑射、筑长城、破夷胡——先国君的赫赫功业,想必早已刻在李牧心中。也许,无数个大漠黄昏下,李牧独自站在边关外,打量着不远处的对手,而在他身后,便是无数的赵地百姓。
同是武安君,李牧和白起是两个性格不一样的人。我总觉得白起在对手面前,往往带着股雷霆之势,没有回绝余地;而李牧,则成竹在胸、淡定而后发,像是一位优秀的猎人,早已锁定猎物却不急于动手,然猎物却无处可逃。
这样的武士,让人可怕。
只是那时的匈奴,并未认识到这份可怕,嚣张依旧、侵扰依旧。呵呵,汝欺吾汉家无人呼?我华夏儿郎的血性,不论何时都不缺。赵武灵王、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大漠的风沙掩不住一个又一个英雄出世。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我从这里发现古往今来名将的共同之处:厚遇战士。无论是当年的李牧,还是后来的明成祖等等,都对自己手下的将士关爱有加。【日暝,天甚寒,真敛敝鞍爇火成祖前。甲士数人趋附火,卫士止之。成祖曰:“吾衣重裘犹寒。此皆壮士,勿止也。”闻者感泣。】
作为名将当如是!
可惜平庸的赵王,没有充分信任李牧的才能,下令催李牧出战,然李牧依然坚持自己的狩猎计划。赵王随即一份诏令将李牧召回,不知道此时的李牧有没有产生不遇明主之感触,有没有一丝心寒。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看到了。匈奴每来便出战,结果战事不利,伤亡过多。新换的将领应是严格秉承了赵王的旨意,就如赵括。我大胆猜测,当初赵括之战秦军,必也是带了赵王要求出战的旨意而去的。
无可奈何之际,赵王只能重新请出李牧,在与赵王约定狩猎方针不变之后,李牧终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那片久违的战场——牛羊满野青草香,夕阳西下孤烟黄,这样的画面,如此熟悉,可是他不会忘记,那些隐伏在大漠深处的幽灵,依然窥视着这里。他肩上所担的,是守护这片土地和赵国百姓的责任。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优秀的猎人终于出手,多日的忍耐换来十几年和平。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想,战国策载李牧患有佝偻病,手臂比别人短,这样的身体条件怎样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指挥千军万马?如果史载为实,真的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一位手有残疾的将军能爆发出如此的能量!
这样身患疾病的李牧,在赵国的历史上继续划下了一笔又一笔辉煌: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