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让我钦慕的一位智者,这样的潇洒而聪慧,神仙一般的人物。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中,他轻轻的来过,指点江山,为越国谱下一曲何其壮丽的颂歌,然后,他潇洒的转身,泛着舟,缓缓的离去,不带一丝留恋。哦,他的身边,还伴着吴越时期的第一美人。最富智慧的才子,最美丽的佳人,分别十年后的美好重逢,这是太过于动人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当了真……
他其实才是吴越争战中的中心人物。尽管我们大多都是沉浸在勾践卧薪尝胆的悲壮以及对西子颠倒众生的倩影的幻想中,但是,假如没有这个叫范蠡的人,勾践恐怕早已做了那个“捐躯赴国难”的愚人,而西子,也不过是在苎萝山里浣着纱的平凡村女,而越国,更在吴国金戈铁马的恢宏气势下,化为灰烬了。
越国的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它的施行者是勾践,但这场浩大的复国运动的策划者,却是这个叫范蠡的人。
少年时代,他便才华横溢,却天性狂放,不为世人所知。《史记》中对他的描述是“佯狂倜傥负俗”,这个评价有趣极了。他在世俗的眼中如此奇特而怪异,唯有那个叫文种的家伙,与他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尽管当时的楚国,兵强马壮,威震中原,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地处偏远的吴国,后来,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筹划下竟然真的灭掉了楚国,打的楚昭王丢盔弃甲,仓皇出逃,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管了,这足以验证范蠡的眼光之长远。只是,伍员和孙子的声名让他打了退堂鼓,他们最终,没有去吴国。
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彼时,他25岁。
只是,等到他真正受到勾践重用的时候,却是在17年之后,越王兵败檇李之时。那时,越国已几于亡国,而他,也早过了精力最旺盛的年纪。不太理想的状况,不太理想的年龄,只是,既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狂放如他,又怎会退缩呢?吴必将为越所灭,早在很多年前他便这样认为了,那么即使这在如今看起来更像是痴人说梦,他也要让它成真!
文种留越治守,范蠡随勾践入吴为奴。“辅危主,忍垢辱,往而必返,与君复仇,臣不敢辞”,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我并不认为,他在治理国家上会真的逊于文种,他选择了去吴国,是为了表明他的信念和决心,他并不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轻浮之人,并不是只会要求别人怎么去做,他说过的话,他会亲自去实现。
那是一段何其艰难的岁月。那时,掌握着吴国政权的正是无时无刻不想灭掉越国的伍员。而范蠡选择了跟随越王,这是一场豪赌,君臣都赌上了自己的命。我想,那时,即便那时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但他对于自己的命运也终是惴惴不安,孰无把握的。只有那个狂放的智者,他永远信誓旦旦,成竹在胸。奇迹般的,他们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这个桀骜而睿智的狂处士,他的预言,竟要成真了吗?
十年生计,十年教训。这是怎样的一段时光啊,它漫长的让人发晕。在吴国所受的屈辱,让勾践一生都不敢忘,他既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又怎敢不珍惜?只是,这个过程实在太过于艰苦和漫长,纵然这个计划是这样的缜密而周详,纵然它的执行者是这样的隐忍而坚毅,但是它实在太久了。越王等的太久,越国百姓等的太久,当它在某个时机终于爆发的时候,便是势如破竹,无坚不摧。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对胜利的无尽喜悦中时,唯有这个叫范蠡的人,潇洒的转身离去。只留下了那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的名句,成了警界后世功臣的千古良言。功成名就之时,便是退隐江湖之时,这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可是真正能放的下的,又有人几人呢?我还没有尝尽功名利禄的个中滋味,便要我放下,让我如何甘心呢?可是他放的下,他泛着舟,畅游太湖,从此江湖任遨游。他要的从来都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才华得以施展,抱负得以实现的快慰。夫差的利诱没有吸引他,那么勾践许下的功名利禄,也同意无法留住他。圣贤书无法将他变成一个知书达礼的君子,亦同样无法使他成为一个尽愚忠的腐儒。他忠的,不是帝王,不是霸业,而是他自己的心。他跋山涉水来到越国,只为了施展他的才华,如今,他的理想都实现了,他的心想要离去,谁也无法留住他。
这个叫范蠡的奇人,他并不是就此消失了。根据《东周》记载:“范蠡自五湖入海,使人取妻子去,遂入齐。改名鸱夷子皮,仕齐为上卿。未几,弃官隐于陶山,畜五牝,生息获利千金,自号曰陶朱公。”尽管“弃官从商”在当时看来是如此不明智的举措,他一生辉煌无比的业绩因为从商而最终无法于众多的历史名流比肩,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他从来没有在意过别人的想法,正如他致千金而三散之一样,他永远做着在别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他偏偏不在意,他遵从的,只有自己的内心。
在几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追忆这位天纵奇才的时候,我们会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代良臣名将,更是中国最早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范少伯啊范少伯,你站的这样高,看的这样远,我除了无比的崇敬和钦慕,还能说什么呢?
突然想起了金老那篇名为《越女剑》的小说。在那个故事里,这个潇洒的五湖倦客却成了一个苦苦等候西施的痴情男子。她是他在苎萝山中无意邂逅的浣纱女,出身卑微却有着倾国的容颜。他不由自主的为她所吸引,却只能亲手把她送进了吴宫。他在焦虑与痛苦的相思折磨中等待着与她的再次重逢。借着少女阿青的惊人剑术,越国终于打破吴军,于是,他与她,在长达十年的守望后,终于再次重逢。千百年来,西施都是这样的美丽而引人遐想,人们总是渴望她最终能有一个好结局,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那个聪敏而睿智的狂人。尽管,历史上越灭吴的那一年,范蠡已经63岁了,那已经不是能触发美妙爱情的年龄了。可是,这依然无法阻止人们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神往。
便这样离去吧。他依然潇洒而狂放,她依然美丽而温柔。尽管他们分离了整整十年,可是一切,终于过去。从此,再没有任何俗世凡尘能够阻挠他们。
范蠡携西子游于五湖,这真是一个让人无法不憧憬的梦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