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1年,燕趁赵长平大败元气未复之机,以栗腹、乐乘率东路军攻?(河北高邑东);爰秦、乐间(名将乐毅之子)率西路军攻代(河北蔚县东北)。攻克二城后两军会师合攻邯郸,一举灭赵。燕王率中军在后策应,共起兵50万,兵车2000辆。
面对强敌,廉颇冷静分析:燕军无大战经验(28年没打过仗);燕军兵力为赵军5倍,但平分为两个互不联系的集团,中军又远远在后,便于各个击破;主将栗腹好大喜功又轻视赵军,可以小利诱之。而赵国长平败后,国家蒙羞,人民家破,又突遭燕人乘人之危,这就极大地激起了对入侵者的仇恨,民心可用;赵军主力虽覆于长平,代郡与匈奴作战的边军未受损,其铁骑十分骁勇;秦王刚死,新君未立,短期不会出兵,后顾无忧。因而,向赵王建议征调全国15岁以上壮丁,编成新军。赵王遂在短时间内征新军10万,由廉颇指挥抗燕。
廉颇接近?城附近,派一部兵力攻击围城燕军;于通往邯郸的大路两侧伏兵;自率精锐为预备队。赵军出现后,栗腹命乐乘围城,自率主力南下,迎战赵军。
两军相遇,赵军一触即退,栗腹视赵军为不堪一击,即追击前进。燕军进入伏击圈后,赵军四起,将燕军切为数段。赵军虽多为十五六岁的娃娃兵,但同仇敌忾,给燕军以歼灭性打击。栗腹失魂落魄,竟不及通知围城军,逃往宋子(河北晋县南)。赵军紧追不舍,将其俘获。廉颇又派人招抚乐乘,乐乘退路被断,只得投降。东路20万大军,全部覆灭。
燕西路军得知东路军被歼,军心大乱,代郡守将李牧乘机率铁骑突击,斩主将爰秦,副将乐间本是反战派,既恨燕王不纳忠言,又听说族弟乐乘已降,便投降了赵军。西路军也失败了。
中军见大势已去,只得后撤。赵军乘胜追击。公元前250年,赵军包围了燕都,为免亡国,燕王请和。廉颇深知强秦在后,而自己兵力有限,即使攻下燕都,也难以征服全燕(秦国在攻下燕都后四年才灭燕),一旦秦军入侵,赵国危矣。遂同意议和,但要求以反战派将渠为相,代表燕国前来议和。燕王被迫以将渠为国相,委以和谈使命。燕赵和议迅速成功,赵军凯旋。
廉颇知己知彼,在战术上抓住燕军分兵的弱点,并用小利使燕军犯下更大的错误,诱敌深入一举围歼,与长平白起用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更干净利落;其善用招降,减小双方不必要的伤亡,杀人王白起更不能相比(对白起坑降卒的错误将在续篇中论述)。在战略上远见卓识,当止则止,扶植燕国反战势力以保长久和平(可惜赵王目光短浅,第二年就撕毁和约攻燕,失去了一个可以争取的盟友,而抵制此战的廉颇也因此去职,远走他乡)。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24万,以公孙喜为主帅,驻军伊阙(洛阳龙门)以抗秦军。伊阙有两山对峙,伊水流其中,望之若阙,地势险要,联军据险与秦军相持。秦军兵力只有联军一半,但联军都想保存实力,互相推诿,不肯主动出击。白起侦知敌情后,以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自率主力突袭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魏将犀武。然后转头攻击韩军,与疑兵前后夹击。韩军翼侧暴露,军心浮动,很快就被击败,秦军乘胜追击,全歼韩军,俘韩将公孙喜,攻占5城。韩、魏精锐丧尽,被迫割地求和,白起升为国尉。
此战联军兵力、地利占优,却为秦军所歼,皆因不团结而被白起抓住了战机。
鄢郢之战:
公元前280年,秦、赵渑池会盟后关系缓和,秦王转用主力攻楚。白起率北路军出武关,经叶(河南叶县)、樊(湖北襄樊),攻打鄢(湖北宜城东北)。楚国令尹子兰当政,放逐贤良(屈原),政令不行,对外无防守措施,只集中兵力于都城附近,被动应战。
鄢是楚的别都、战略要地,秦军猛攻不克,白起遂在城东筑堰拦住汉水,蓄足水后决堰,洪水淹没城池,数十万军民浮尸水面,秦军遂克鄢。
白起并未直攻鄢南的郢都(湖北江陵西北),而是挥戈西向,占西陵(湖北宜昌西北),断绝东、西楚军联系,然后东指,焚夷陵(宜昌)楚王宗庙(杀人放火全占了),楚王逃走,遂占郢都。
郢都地处江汉咽喉,东控吴越,南通湘黔,西依巫巴之险,北靠桐柏山脉,真可谓易守难攻。但楚国对都城直战略地理态势,却一无所知,使秦军越险要如履平地,以至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