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个被低估的国家,除了楚庄王,其他大都是故事的配角。最著名的当然是那个客死异乡的楚怀王,更是无私地当了一辈子的背景。
很多人认为楚国就是莽荒之地,蛮夷之地。丑化楚国的故事很多,比较著名如“晏子使楚”“刻舟求剑”。
楚国真是蛮荒之地?
楚国占地面积最大时达五千里,为战国七雄之首。人口约五百万,为战国七雄之首。灭有名的大国五十多,包括越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为战国七雄之首。
楚国从建国到被灭,从前1042年至前223年(不包括楚霸王项羽时期),延续了八百多年,建国时长在诸侯国中仅次于燕。
楚国的郢都(即是荆州城郊的纪南城),为南方第一大城(主城面积仅次于韩国的新郑),周长16平方公里,比后来的荆州古城(11平方公里)都大。
多次几乎被灭国,数次迁都,却能坚韧地复国并更加强盛。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能占据一席之地,并最终灭亡强大的秦王朝,这真是个奇迹!
楚国真是蛮夷之地?
中国传统文化称为龙凤文化,楚国既是凤文化的发祥地。
楚辞在中国文学上占据重要地位。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楚是道文化的发源地。老子是楚国人,庄子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在楚地。
说了这么多,回到文章的主旨。灭楚之战!
现今人们往往认为战国末期秦国已经太强大,灭六国完全是不费吹灰之力。其实并非如此,秦国的国力虽然居首,但并没强大到能一对六的程度。
七国的国力对比,当以秦,楚,齐三国为最。论战斗力,还得算上赵国。秦国无论是对上这三国任何两国的联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秦国的策略非常正确,各个击破!秦后期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先灭了弱韩,又灭了最硬的赵国,然后顺势破了燕国,灭了魏国,现在终于对上了最强的对手,楚国。
战国时期有两次百万兵团的大战,一是著名的长平之战,二就是灭楚之战。这两战是有史料记载冷兵器时代参战人数最高的战役。
长平之战耳闻能熟,灭楚之战知道的人却不多。其实,以参战人数而言,灭楚之战很可能还高于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史料上没有确切参战人数,仅是凭四十万坑降来推断人数。灭楚之战的人数就清晰多了,第一战秦二十多万,楚兵力约二、三十万,第二战秦倾国之力六十万对楚倾国之力约五、六十万。)
灭楚之战分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秦国二十万侵楚
二十多万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了,攻楚之前的几次灭国战差不多也是这个兵力。不久前,王翦之子王贲几万兵就大败楚国,似乎楚国早已不堪一击。所以秦王认为,二十万足够灭楚。
王翦却不同意,认为六十万才能灭楚。六十万是什么概念?当时秦国人口约为四百多万,六十万精兵就是秦国的倾国之力,秦王当然不愿意了。这时,李信跳出来了,说给二十万,我就能灭楚。
李信是何许人?秦国的新锐将领,灭燕之战中的功臣。数千之兵,就敢追燕太子丹到衍水,逼其自戕。颇有后世霍去病的风范。飞将军李广据说就是他后人。
史记中记载,副将为蒙恬。其祖父蒙骜,其父蒙武,祖孙三代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传说中毛笔和古筝的制造者,李牧之后又一大败匈奴的名将。
网上很多资料都说参加此战役的是蒙武,我查阅了史记和资治通鉴,都写的是李信和蒙恬领兵。
《史记。蒙恬传》写着“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而灭楚之战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这样就产生了时间上的错误,本应该四年前参加对楚战争的蒙恬此刻才为秦将?
仔细分析这句话, “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也并无肯定语气说是蒙恬第一次为将。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虽然上次对楚战争中,蒙恬失败了,因为家世的缘故,依然为将参加了灭齐的战争。
不过,我倾向于蒙武的说法。毕竟李信作为年轻将领,以一老将为辅助,合乎逻辑。
项燕,也是名将世家,其子项梁,其孙项羽,在历史上都是大大有名。尤其是项羽,更是如雷贯耳。
年轻气盛的李信对上了老道狠辣的项燕。一场精彩的战役!
项燕的战术非常明确,诱敌深入,骄敌而袭之。战术很熟悉,似乎长平之战中的杀神白起也曾经这么干过?
秦军进展神速。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安徽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
楚军似乎不堪一击,李信和蒙恬开始庆祝胜利。却不知道有一只楚军已经偷偷地尾随他们三天三夜。楚军乘其不备,大败秦军,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由此战可以看出项燕确实是一良将,先在战略上制定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果断放弃一些城市以骄敌兵,最后几十万的军队能尾随秦军三天三夜而不被发觉。 无论是在战略上,战术上,都堪称完美,楚军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此处史记上原文为“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三日三夜不顿舍”也有解释为追击了三天三夜的。如果是这种解释,此句应该放在“大破李信军”后面才合理。所以我采取尾随了三天三夜的说法。)
如果没有随后的那场战争,也许此战会被后世人列为一场教科书似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