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相关考证 周公评传
手机阅读
在中国的传说中,周公一般多为智慧的象征。《周公解梦》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本解梦书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周公解梦》并不是周公所作的,只是托词周公而已。因为孔子在梦中经常梦到周公,曾经说过“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从此周公便成了儒家文化中关于梦的代表人物。现在我们形容打盹又可以叫“去见周公了”,也是这个道理。
在轩6中,周公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轩6中主要的故事是以凤天凌为主的,并没有对周公作一个详细而完整的介绍和刻画。笔者不才,恰好对历史颇感兴趣,故撰写此文,一来为轩粉同好作一个科普作用,二来和历史爱好者们交流,三来表达一下对先贤的崇敬。
周公姓姬,氏周,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按现代人的角度,看姓名,周公应该是叫姬旦。这个因此也被众多网民调侃为“鸡蛋”。但是实际上不是的。先秦时期,对男子的称呼,一般是排名+名字,或者官职or封爵+名字。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叔旦,或者周公旦的。
或许又有朋友会问笔者了,既然是第四子,按照“伯仲叔季”,应该叫季旦了,为什么还是叔旦呢?这个是一个理解的问题。“季”是第四个没错,但是季一般是指最小的儿子,而不是单指第四子。像周文王姬昌有百子,长子姬考是“伯”(所以又叫伯邑考),次子姬发是“仲”,3rd到99st都是“叔”,只有最后一个儿子才是“季”。(按《封神演义》来,最后一个是雷震子。不过这只是小说)所以除了周公叫叔旦外,三子管侯姬鲜,五子蔡侯姬度,在当时又是叫管叔和蔡叔的。关于这两个人,我们后面还会说。
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西岐姬家,是上古帝喾的后代。帝喾的喾,不是裤子的裤。帝喾生后稷,后稷生不窋(ku第一声)。是不窋,不是不哭。不窋传十一世,生姬亶(dan第三声)。姬亶有三子,长子叫姬历,另两个叫仲雍和泰伯,都是吴国的始祖。姬历生姬昌,姬昌继承了商朝西伯侯的位置,又叫锡箔厂。哦不对,西伯昌。
姬昌和九侯(封神中的东伯侯姜桓楚)、鄂侯(封神中的南伯侯鄂崇禹),被任命为商朝的三公。熟悉封神榜故事的轩粉朋友应该都知道,纣王的姜后因不喜纣王终日寻欢作乐而被杀,九侯是她父亲,也因此受到株连。而鄂侯因此感到愤愤不平,为九侯争辩,也被纣王所杀。姬昌敢怒不敢言,在背后吐槽了几句,不巧被一个叫崇侯虎(封神中的北伯候)的人听见了。崇侯虎告密给了纣王,纣王因此将姬昌囚禁在羑里。后来好不容易被放了回来,寻访到了姜太公,不久就去世了。次子姬发继承西伯之位。
其时长子姬考(伯邑考)已死。史记中并未交待死因,在封神演义中则是被纣王做成了人肉包子。姬发即位后,请姬旦帮忙治理西岐。
史书上并没有对周公的早年作出详细的记载,但是从姬发一即位就请他帮忙这一点来看,周公的童年应该就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和出色的政治能力。所以将辅佐西岐的重任交给他,这个人的才能,必定相当可靠。
至于为什么请周公而不是太公,我个人认为原因在于周公长于内政,而太公长于军事。就和萧何与张良的区别差不多。当然这并不是说周公军事和太公内政就不擅长。毕竟从后来的周公东征和太公治齐来看,他们也是有这方面的才能的。只不过当时西岐时局不稳定,太公主外,周公主内,这个也许是将个人才能发挥最大化的措施。
在后来伐商的战争中,史书也没对周公作太多的描述。只记载了“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这个“左翼”并不是说在左翼军中。而是“左”通“佐”,辅佐的意思。由此可见,周公在伐商的时候,是扮演一个内部的谋士角色。
灭商两年后,武王去世。关于武王去世的年龄,历来史家多有争论。《竹书纪年》认为54岁,《路史》认为60余岁,最夸张的是《礼记》认为93岁。个人认为54岁可能性较大。《路史》为南宋史家所撰,可靠性必定不如前两个。而93又太离谱了。且不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单看周武王死后周成王是幼童这一点,哪家93岁的老爷爷还能有个幼童儿子的……所以我个人觉得54岁比较可信。
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幼,所以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三人共同辅政。而周公因为长于内政,所以摄政比例最多。因而导致了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嫉恨与不满。他们四处散布谣言,宣称周公想要取成王而代之。然后又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就是轩6的殷侯),以及部分东方诸侯国发动“三监之乱”。这一点,在《轩辕剑6》中有过描述。相信大家很熟悉了。没玩过这部游戏的读者,也可以前去尝试一下。
所谓“三监”,是武王平定商朝后,在商朝旧土地上分封了三位诸侯监管。分别是管侯、蔡侯、霍侯。他们叛乱打出的旗号是类似于“清君侧”的,显而易见是出于对周公的嫉恨。当然,更大的核心原因是自己的野心,这是不需要洗白的。
此时周公则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以及果断的性格。他联合召公,发动王室大军,亲征三监。在与召公的夹击下,很快三监就被平定。周公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将霍叔贬为庶人。同时杀了武庚,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在宋地,也就是后来的宋国。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将三个都杀掉。其实我个人觉得,“杀一人,罚一人,降一人”,这正是周公的高明之处。管叔是这次叛乱的始作俑者,野心也是最大的一个。不杀他,后患自然无穷。蔡叔是管叔的好基友,为了避免他作乱,将他流放,一来断了后患,二来也可留下一个仁德之名。至于霍叔,他最多算是帮凶,所以将他贬为庶民,展示自己仁德的同时,也可使霍叔感恩,而不会再做什么事。其实贬为庶民了,也什么都做不了。
在平定了三监之乱后,周公并没有班师回朝。而是多花了三年的时间,继续东征,将东部一些诸侯国也给平定了。这是周公另一个有远见的地方。因为当时东部诸侯国大多数是商代的遗民,这个大家都知道。三监之乱,虽然平定很快,但是对国力还是有消耗的。尤其是民心,更是混乱不已。毕竟没有哪个老百姓是喜欢战争的。如果不趁机将东方平定,万一东方诸侯联合作乱,对国家的统治地位必然是一次更大的撼动。而且对于周朝而言,东方诸侯国一定是要平定的。而这次,只是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契机。平定东方之后,周公将东部地区的治理交给太公望,而自己仍然回去处理周朝的内政。
平定东方之后,周公意识到当时的国都镐京过于偏远,以至于对东部地区的控制极不方便。所以建立了洛邑(今洛阳)。然后劝成王将国都迁到洛邑。而经过了三监之乱,周公意识到,对于商代的遗民,只有将他们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才会杜绝再次叛乱的可能。因此周公将原来商代的遗民全部迁移到洛邑居住,而将自己的九弟康叔分封到商朝的领地。同时将自己对治国的一些理念,加上根据商朝灭亡总结的教训,写成《康诰》一书送给康叔。
因为西周是奴隶制国家,所以土地非常重要。事实上,直到今天,土地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之一。周公为了将土地更加方便的管理,发明了井田制。井田的归属权属于周王室,但是交给人民去种植。每月上交一定赋税。有人会觉得这个有点像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是有一点相似,但是本质不同。井田制是一种剥削人民的制度。毕竟周朝是奴隶制社会,人民是没有土地的。井田制,归根结底是土地私有制的一种体现。但是无论如何,井田制的发明,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业制度的完善,是有重大作用的。
紧接着,就是一段大家很熟悉的历史。在周公的领导下,周王室大兴分封,总共分了71个诸侯国。分封制的利弊,相信大家高中时历史课上也有过一个详细的了解,在此不做赘述了。
在分封制完善之后,周公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又制定了相关的大量礼仪。在《轩辕剑6》中提到了周公从商朝的文化中学习到了一些感悟。因为史书并没有关于商朝的明确详细资料,所以这一点我不敢肯定。但是我相信,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一定是有的。
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很多人都以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夏朝“家天下”之后就有的,其实不然。在夏朝和商朝,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个继承方法并存,而在周朝之后,就只有后者了。对于庶子,则以分封制分给他们土地。这一点,对于国家的稳定,意义非凡。宗法制,和分封制一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相关推荐
- 12-24轩辕剑双旦试玩有礼活动
- 09-06轩辕剑网页版游历天下怎么玩
- 08-13轩辕剑机关兽坐骑装备怎么获得
- 04-21轩辕剑穹之扉自制壁纸32
- 04-21轩辕剑穹之扉自制壁纸31
- 04-21轩辕剑穹之扉自制壁纸30
- 04-21轩辕剑穹之扉自制壁纸29
- 04-21轩辕剑穹之扉自制壁纸28
- 04-11轩辕剑同人 宇文太师剑之旅2
- 04-11轩辕剑同人 宇文太师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