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4 10:17 来源:网络 作者:麻花投稿得礼品 |
整肃朝纲,激浊扬清,一直是皇长子祁王的心中宿愿。
到底是什么让这样的德才兼备的太子落到之后的悲惨结局呢?从下面的回忆和叙述里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祁王与梁帝在革新超务上有诸多不和的政见,而且祁王的政见,是偏向激进一方,会让梁帝觉得折腾。祁王不懂收敛。他远比他的靖王兄弟要来得富于攻击性。(地位与各自的经历都有关系,如果还要算上各自母亲地位和性格的影响。)祁王力求改革,而触怒个方面的守旧派的势力和利益。
祁王和赤焰旧将的关系以及祁王时代的兵制和用将方针,导致了军权皇权有旁落的可能性。而皇帝无论如何不能忍受这个。因为不反,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在儿子的一念之间。与其把这个选择交给儿子,不如把实权握在自己手里。
梁帝觉得自己已经不能够控制太过于优秀的皇长子了,他的力量,足以动摇皇位。
而最根本的就是祁王和梁帝各自的性格:祁王虽然风头正旺,但是他确实没有谋反篡位的意思。他也的确可以知道梁帝对自己有猜忌之心,但是他宁可受死也要赌一把父子之情。而会下狱也充分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不管是原本的性格使然,还是对父子君臣关系破裂的绝望,都足以使他不愿求全,宁可受死。而赤焰军的覆灭,更导致了他的背后也没有实力支撑,而文臣之辩,已不足以灭去那死梁帝的丧心病狂了。
而梁帝当年,正当盛年,和之后的年老,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冉冉上升的太阳和一个正午时刻即将要下落的太阳,如何共存?更何况多疑猜忌的本性,也让他把自己其实是最器重最肯定的儿子亲手推上了死路。一旦觉得君权不保,父子恩义自然抛之脑后。在他的心里,自己的存在感和掌控,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这样写来,为什么靖王能够成功?
第一: 时机。太子和誉王党政,朝堂充斥庸碌和讨好之人。梁帝日暮西山,好英才却又必须要能把握。
第二:攻守之势。祁王表面采取攻势,而其实却是守势。他既没有篡位谋逆的心,却也没有充分对梁帝的性格有所认知,采取相应的对策。他愿意相信自己的父亲,却忘记父亲更是怎样的一个皇帝。而靖王表面是守势,但是却充分了解局势和梁帝。(如果这么惨烈之后他还不晓得,也不配做这本书的男二了。)而且在小殊的调教下知道如果不能上位的话,所有的人都不能得到应有的结局。他其实采取的是暗中攻击的位置。
如果梁帝是一个有足够自信,不同通过打击他人而获得存在感,能够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并有支持朝纲重整的决心的话,又怎会有“曾经朝气蓬勃英才济济的祁王府就此烟消云散,只余下满朝从此唯唯喏喏的余音。” 若祁王真是不知收敛,何尝不能如同李二一般上位,开辟一个大梁盛世呢。可惜,他的对手,不是他的任何兄弟,而是他不愿下位不愿认错宁可以江山和至亲之情之血来祭祀自己私欲的父皇。而他,也不是像自己父亲一般冷血无情,向至亲举起屠刀的人。这个书里最讽刺最令人伤痛的地方就是祁王并无反意,被逼也不反,而罪名,却是有能力有反意。
我在为了找文本依据时又把琅琊看了一遍,只觉得黯然伤怀。祁王的绝世风采,也只能在他人的追忆里依稀可见了。可是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未竟的志愿,终究是由后人实现了。从这种号召力看起来,祁王担的起笑睨天下、无人可及之评。正如他的名字:景禹。如古代之贤王,开未来清明之世界。
这个写好了,暂时歇歇了。其他群像,等稍微回血之后,再慢慢细回吧。最近看琅琊,的确是有点太投入了。
撒花鞠躬。